#18 外師總說 Excellent,但我英文感覺沒進步?該怎麼辦?
很多人學英文的時候,都有過一樣的想法:
「我是不是該找個外師練口說?」
「多開口講英文,是不是就能進步?」
這個念頭,其實很合理。
但很多人嘗試之後,卻發現一件事——講很多,不代表真的會講了。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案例,是一位粉絲 Benny 寫給我的:
🗣️ Benny 說:
「我上外師一對一的課,每次都主動說想練口說,但只要我卡住、句子說得不太對,外師也只是笑笑說:Excellent! 然後繼續今天的內容。我感覺沒什麼被糾正,也不知道我講的到底是不是自然的英文。」
其實,Ben 描述的現象很多學生跟我講過。
其實這背後有個很常見的學習陷阱,很多同學會不小心掉進去:
你「迴避」了真正該練的英文
當我們學英文時,只要碰到不確定的句子、不太熟的說法,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想避開。
-
想不到句子,就用單字硬湊
-
不確定文法,就說最簡單的版本
-
甚至有時直接換話題、不講了
這種「迴避感」很常見,會讓你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講英文,但從來沒真正挑戰過「不熟的說法」。
學英文就像「重訓」,你練得不痛不癢,就不會進步
你要的不是「可以順順講下去」的對話,而是:
-
練習讓你卡住的句子
-
你講錯被糾正的地方
-
你講得不自然、但學到正確說法
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進步機會。
所以,與其只想著「要多講」,你應該想的是「我要講那些我本來講不出來的英文。」
那具體怎麼做呢?我給你兩個實用技巧
1. 當自己的教練:記錄「你 vs 外師」的說法差異
例如:
-
❌ 你說:when time is limit
-
✅ 外師說:when time is limited
或:
-
❌ 你說:I spend time attend meetings
-
✅ 外師說:I spend time attending meetings
你要察覺正確英文和你的英文間的「差異」,下次才不會再錯。
這不侷限在跟老師上課,就算是看影集、雜誌學英文或是聽 Podcast 也一樣要留意。
2. 上課時記得問老師:「你會怎麼說?」
假設你說出這句話:
“I’ve been working for manufacturing 10 years.”
(manufacturing 是產業,應搭配 "in"。正確為 "... working in manufacturing"。什麼時候用 for?如果後面是企業名,像是 "... working for Google")
你覺得怪,但不確定錯在哪?直接問老師:
❓“How would you say it?”
老師就會告訴你正確又自然的版本,像:
Oh, I would say, “I’ve been working in manufacturing for 10 years.”
這句話你學會一次,下次就用對了,不會再含糊帶過。
在我不科學的觀察,很多線上外師是鼓勵型角色,不一定像我們台灣人一樣狠,不放過同學 XD 或是,外國老師就是比較不清楚中文母語者會怎麼錯。
所以,你要自己主動出擊當虎媽,才能真正讓每一堂課都變得有價值。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