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如何建立英文腦:你是「翻譯中文」,還是「用英文思考」?
Mar 19, 2025
Hi everyone 👋
很多人講英文,習慣先用中文思考,再翻成英文。
問題不完全是「單字量」, 而是你的思考方式還是中文。
我們來用 3 個日常對話的例子,來看看「英文思維」到底有什麼不同?
1. 形容「好吃」,別只會說 delicious
很多人形容食物時,第一反應是:「這個很好吃」然後直翻 "It's very delicious." (可以理解,但聽起來有點僵硬)
英文的自然表達方式會更強調「感受」或「動作」:
- This is amazing! (這吃起來超讚!)
- This is so good! (這真的很好吃!)
- I love the way this tastes! (我好喜歡這個味道!)
2. 表達後悔,時態比單字更重要
中文說:「早知道就…」,很多人會直翻成:🚫 If I knew earlier... (這樣的句子在英文中時態錯誤!)
英文的思維是透過「時態」來表達後悔,而不是靠翻譯字詞:
- I should have studied harder. (我早該更努力讀書。)
- I wish I had known that earlier. (我希望我早點知道。)
- If only I had taken that opportunity! (要是我當時把握機會就好了!)
✔ 要表達後悔時,英文通常會使用「過去完成時」(had + 過去分詞) 或「情態動詞 + have + 過去分詞」。
3. 表達「關心」時,不要直接問 Why are you angry?
如果問某人「你為什麼生氣?」直接翻成 "Why are you angry?" (雖然正確,但可能讓人覺得有點咄咄逼人)
英文的自然表達方式會更間接、溫和:
- What's going on?(發生什麼事了?)
- Are you okay?(你還好嗎?)
- Is something wrong?(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
- You seem a bit off today. Is everything alright?(你今天看起來不太對勁,還好嗎?)
✔ 英文更習慣從「事件」切入,而不是直接問對方的情緒狀態,這樣聽起來更有關心的感覺。
如何培養「英文思維」?
|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