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表妹說 "I love it" 為什麼不是過去式 loved it 或 liked it?
最近,我多了個聊天「小夥伴」,是我在美國長大的二年級小表妹。每次和她聊,都讓我一窺美國小學生的世界。
你知道嗎?原來 school bus 上的小朋友有時候其實比電影裡還要「頑皮」(改天分享...)
前幾天,我們聊到她最近剛看完的電影 Mean Girls。我隨口問她:"Did you like it?" 她突然瞪大眼睛看著我說:"I love it!"
這句「I love it」讓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她選擇「I love it」而不是「I loved it」或「I liked it」呢?
在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裡,展現了時態微妙之處。
首先,有些時態是有固定規則的,比如說 “I have seen it last week” 是錯的,因為現在完成式 have seen 不能搭時間點 last week。
這類硬性規則通常比較容易掌握,也是大部分的同學在讀文法書時比較能理解的部分。
但有時,時態的使用並不只是按照文法規則,而是根據情境和語氣的細微變化而變動。
就小表妹對 Mean Girls 的回答,她其實可以說 “I like it”、“I liked it”、“I love it” 或 “I loved it”。
這就回到對話語感的層面了。
“Love” 表達了她對這部電影的深厚喜愛,這種感覺並不侷限於某一時間點,而是持續、強烈,甚至在她回答時依然生動。
如果她說 “I liked it” 或 “I loved it”,就只是在描述「當時看完電影」的感受,暗示這種喜愛可能只在過去發生過。
但她用 “I love it”,表示這份熱愛延續至今,這種語氣和態度是過去式所無法替代的。
簡單來說,她不只是看完電影當下 “loved it”,到現在還是 “love it”(記得現在簡單式嗎)。
這樣的時態選擇並非來自文法書,而是從英文對話語感中得來的。
每次同學問我時態,我最怕給的回答就是「看情況」、「不一定」、「都可以」... XD
但這就是學語言中最具挑戰、卻也最有趣的部分!
隨著語言輸入的增加,語感的培養能讓我們的表達更自然、貼切,真正掌握時態在語境中的微妙差異。
時態很多時候沒有對錯,只是看你想表達什麼。
錯過之前的電子報? 沒問題,以下是過去內容: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