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Logo
關於我 電子報 YouTube 課程
登入

Nvidia 和軟銀老闆的「要是當初」故事

Nov 21, 2024

在東京的 AI 峰會上,Nvidia 老闆黃仁勳和軟銀老闆孫正義聊起一個錯過的機會,兩人回憶如果當年合作,今天或許會創造出一個超級科技公司。

At Nvidia’s AI Summit in Tokyo, Nvidia CEO Jensen Huang and SoftBank CEO Masayoshi Son shared a story about a big decision that didn’t happen.

  • Summit: 在這裡的意思是「高峰會」或「高峰論壇」,指一個重要的會議,通常是由高層領導人參加的討論活動。這裡是指 Nvidia 在東京舉辦的 AI 高峰會。

Nearly ten years ago, Son offered Huang the money to buy Nvidia and take it private. However, Huang didn’t take the offer, and now both leaders look back on that missed opportunity with some regret.

  • Offered: 表示「提議」或「提出幫助」,暗示 Son 主動給予黃資金購買 Nvidia。

  • Take it private: 指將 Nvidia 從公開上市公司轉變為私人公司。「上市」則用 take it public。

  • Take the offer: 指「接受提議」或「接受邀約」,強調黃仁勳並沒有接受這個資金幫助。

  • Look back on: 表示「回顧」,指他們對當時未能成行的機會感到遺憾。

Son recalled that this offer came just after he acquired the tech company Arm in 2016. He suggested that they could have combined Nvidia with Arm to create a tech giant that could dominate everything from smartphones to AI machines.

  • Recalled: 表示「回憶起」或「回想起」,強調 Son 對當時情況的記憶。

  • Could have: 表示「本來可以」,用來描述過去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事。

Huang admitted that he now regrets not accepting the offer, especially after Nvidia’s value has exploded in recent years. He joked with Son about “what could have been,” showing how timing and decisions are key in the fast-moving tech industry.

  • He joked with Son: 這裡是很多人會沒注意到的重點。黃仁勳沒有真的覺得遺憾,只是跟孫正義當作笑話講一講。

  • What could have been: 指「本來可以發生的事」或「未實現的可能性」這裡表達對未能實現的可能性感到遺憾。

錯過之前的電子報? 以下是過去內容:

  • 你是 confuse by 還是 confuse with ?從 Lily 的廣告案說起
  • 小表妹說 "I love it" 為什麼不是過去式 loved it 或 liked it?
  • 你學英文有從「情境」出發嗎?  

Responses

Join the conversation
t("newsletters.loading")
Loading...
#19
Hi everyoen, 上週我一個大學同學突然傳訊息給我,我們已經好幾年沒見了。 他說最近工作終於比較不忙,我原本以為他只是閒聊,沒想到他下一句說: “Hey, I wanted to tell you — I’ll be visiting Taiwan in July!” 看到這句我超開心,但英文老師職業病,同時我也忍不住想問大家: 他現在才說啊!為什麼要用過去式「wanted」?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 而答案,也剛好說明了英文的時態,不只是文法,更是一種語氣。 「I wanted to tell you…」不是文法錯,是禮貌更到位 英文裡,當我們想表達一個請求、想法、或是準備要開口說的事,用過去式,會讓語氣更婉轉、更有禮貌。 ➡️ 你可以把這種說法想成中文裡的: 「我本來想跟你說…」 「我剛剛在想說…」 它不是真的時間在過去,而是讓你說話的時候,聽起來更溫...
#17 想要聽懂英文對話?先學會「聽到」
Hi everyone 👋 最近有位讀者在工作上遇到英文困難。 他說: 「開會的內容其實不難,可是整段講完大概三十秒,我聽完腦子就一片空白,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進到下一段了。」 像這樣的狀況,我真的聽過太多次。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驗,那問題可能不是「英文太差」,也不是「記憶力不好」,而是你還沒習慣用對的方式去聽英文。 問題不在你「聽不懂」,而是你沒有「聽到」 很多人聽英文是靠「抓關鍵字」在拼湊意思。 比如說,開會時有人說: "I think we should probably touch base with the client before finalizing the numbers." 很多人可能只聽到 client、finalizing、numbers,然後大概猜「是不是要處理客戶資料?」但整句話的主詞動詞、語氣和細節其實都沒進腦袋。 這是以前考英文聽力的習慣:聽到三...
#18 外師總說 Excellent,但我英文感覺沒進步?該怎麼辦?
很多人學英文的時候,都有過一樣的想法: 「我是不是該找個外師練口說?」「多開口講英文,是不是就能進步?」 這個念頭,其實很合理。 但很多人嘗試之後,卻發現一件事——講很多,不代表真的會講了。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案例,是一位粉絲 Benny 寫給我的: 🗣️ Benny 說: 「我上外師一對一的課,每次都主動說想練口說,但只要我卡住、句子說得不太對,外師也只是笑笑說:Excellent! 然後繼續今天的內容。我感覺沒什麼被糾正,也不知道我講的到底是不是自然的英文。」 其實,Ben 描述的現象很多學生跟我講過。 其實這背後有個很常見的學習陷阱,很多同學會不小心掉進去: 你「迴避」了真正該練的英文 當我們學英文時,只要碰到不確定的句子、不太熟的說法,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想避開。 想不到句子,就用單字硬湊 不確定文法,就說最簡單的版本 甚至有時直接換話題、不講了 這種「迴避...
報名須知 使用者條款 會員權益

Join Our Free Trial

Get started today before this 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 expires.